十公里的“無聲考題”,如何答好?
在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的千峰萬壑間,一位聽障老人用十公里徒步遞交了一份“無聲考題”,當(dāng)?shù)毓裁窬浴叭姆?wù)”書寫出滿分“民生答卷”。

一道“考題”,重若千鈞
2025年10月12日清晨,88歲的聽障老人吳大爺拄著雙拐,出現(xiàn)在石屏縣公安局新城派出所門口。他灰撲撲的外套上沾著山路泥土,右腳布鞋鞋尖磨破,露出縫補的棉布;雙手反復(fù)比劃“寫字”“蓋章”的動作,渾濁的眼睛里滿是焦灼。這是他從十公里外的山村出發(fā),用4個小時一步一步“走”來的求助,沉默卻重若千鈞。

“三心”破題,于無聲處聽驚雷
“窗口耐心”在靜默中搭橋。面對這份“無聲求助”,值班民警沒有絲毫遲疑,立即與同事啟動“無聲服務(wù)預(yù)案”——文字交流板鋪在桌上,印有“戶籍辦理”“身份證補辦”等事項的彩色圖卡逐一排開,規(guī)范手語指引手冊放在老人手邊。民警俯身,目光平和,見老人手指在“戶籍證明”圖卡上反復(fù)摩挲,便在交流板上寫下“是要辦這個嗎?”,老人用力點頭的瞬間,兩人之間的“溝通壁壘”徹底打破。接過證明時,老人緊緊攥著民警的手,反復(fù)用手心蹭著紙張邊緣,像是在確認(rèn)這份“安心”的真實性。

“山路暖心”警察藍(lán)碧透晴空?!白C明辦好了,您怎么回去?”民警陳濤指著老人磨破的布鞋,在紙上寫下這句話。老人擺了擺手,指了指門外的山路,又比劃“4”的手勢——他準(zhǔn)備再走4個小時返程?!安恍?,山路太遠(yuǎn),我們送您!”當(dāng)天下午3點,警車路過坑洼路段時,民警特意放慢車速,還伸手扶住老人胳膊:“大爺,您坐穩(wěn)?!?5分鐘后抵達老人家里,老人從口袋里摸出皺巴巴的橘子往民警手里塞,被婉拒后便站在原地?fù)]手,直到警車消失在山路盡頭才轉(zhuǎn)身。這抹藍(lán),與碧透晴空同色,卻比晴空更貼人心。

“支部紅心”凝聚幫扶合力。警車遠(yuǎn)去,一份牽掛卻留在了那座土坯房里。送老人到家,民警們通過紙筆交流得知,他因戶籍證明丟失,取不到救助金。“不能只辦一張證明,得解決根本問題!”當(dāng)晚,派出所黨支部燈火通明,“黨建+民生”聯(lián)動機制迅速啟動,黨員民警帶頭排查、梳理出一份“需求清單”,以及與吳大爺情況類似的人員名單,并由支部書記帶頭進行相關(guān)對接。

火盆邊的答案,力透山河
十天后,當(dāng)民警再次接到老人陪著他辦妥所有手續(xù),到銀行取到救助金并將其送至家中時,一直沉默的吳大爺,做了一件讓在場所有人動容的事。他緩緩走到火盆邊,俯身拾起一截溫?zé)岬哪咎?,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慢慢彎下腰,佝僂的身軀微微顫抖,指節(jié)因用力而發(fā)白,一筆一畫間,“共產(chǎn)黨好”四個大字漸漸成型。字跡歪斜,卻像刻在地上一樣有力;沒有聲音,卻比任何語言都更動人。在場民警紅了眼眶,這不是錦旗,不是感謝信,卻是最質(zhì)樸、最厚重的“民心答卷”。

如今,那截溫?zé)岬哪咎恳褮w于靜默,而它寫下的答案,卻在滇南的群山里回響不絕。它無聲,卻力透山河;它無字,卻聲震未來。(紅河州委政法委、云南政法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