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yè)大學:讓抗戰(zhàn)精神叩響童心 以赤誠情懷共鳴未來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為弘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8月10日至24日,安徽農業(yè)大學“童心傳聲 解碼八零”暑期社會實踐團分赴宣城市涇縣、安徽農業(yè)大學新農村發(fā)展研究院及關聯(lián)產業(yè)服務主體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據悉,該項目入選2025年安徽省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少先隊實踐營專項省級團隊。

重走烽火路 以鐵軍精神淬煉理想信念
走進安徽涇縣茂林鎮(zhèn),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石井坑守備戰(zhàn)指揮所舊址中,葉挺將軍曾在此指揮突圍。斑駁的土墻、一盞油燈、一張方桌、簡陋的通訊設備,卻無聲訴說著“寸土不讓”的堅定信念。不遠處的4117紀念廣場上,紅色大理石背墻鐫刻著皖南事變七天七夜的戰(zhàn)斗歷程。墻體漸次升高,如紅旗漫卷,八十年風云激蕩,“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這段用鮮血鑄就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也是新時代青年成長的必修課。

“愿你我保持熱血赤心,改舊習才不愧做廿世紀新青年”。團隊走進王稼祥故居紀念館,肅立在雕塑前,誦讀其家書,感受跨越時空的力量。少年王稼祥在此研讀進步書刊,播下革命火種,長征中他堅定立場,貢獻卓著。大家以筆為橋,在給先輩的回信中寫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庭院中回蕩的聲音,與先輩赤心同頻。這場穿越歷史的“遇見”,將未竟的理想賡續(xù),兩個時代的青春誓言在此交匯,奔涌向前。

共育新農苗 以抗戰(zhàn)精神推動科研攻關
“老師,好期待我的種子發(fā)芽呀!”在實踐營的課堂上,一位小朋友捧著自己剛發(fā)芽的蔬菜盆栽興奮地說道。實踐隊員將前期在安徽農業(yè)大學新農村發(fā)展研究院及關聯(lián)產業(yè)服務主體調研所學的現代農業(yè)技術,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農學課堂。他們帶領孩子們親手栽種蔬菜盆栽,講解從育種到收獲的全過程。

團隊走過皖北的麥茬地、皖南的茶山、皖中的圩田、皖西北的旱作田壟。在實地考察中感知,每一捧土,都有自己的脾性;每一株耐旱的幼苗,其根須中都藏著與大地周旋的智慧。從月季組培提速繁殖,到光伏板下“上發(fā)電下種植”;從畜禽糞污轉化菌包原料,到香榧產業(yè)助農增收——隊員們將“技術-模式-產業(yè)”的閉環(huán)升級經驗凝練成少年聽得懂的“種子語言”,把“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科研精神融入勞動教育中,青春與童心的碰撞,在希望的田野上長出未來的豐饒。

同在藍天下 以紅色基因滋養(yǎng)時代新人
在陽光驛站,廢棄紙張正被賦予新的生命,一顆顆小球傳遞著濃濃溫情。在紅色紙漿畫制作課堂中,孩子們在團隊成員耐心指導下,化身“小小非遺傳承人”,認真地將彩色紙漿一點點鋪陳、塑形、粘貼。撕、染、粘、塑……逐漸幻化成充滿童趣與深意的圖案:朱砂紅,濃烈而深沉,輝映著革命先輩的熱血與信念;金黃,明亮而溫暖,閃耀著勝利的光芒與未來的希望。每一幅作品都飽含著孩子們純真的愛黨愛國情懷,是他們用藝術語言書寫的“童心寄語”。

當視線從色彩斑斕的紙漿畫移至活力四射的互動場地,“運送軍糧”的團隊協(xié)作正火熱進行。以U型槽接力傳遞乒乓球為形式,生動象征軍民同心、保障糧秣。孩子們默契配合,在趣味任務中體驗革命歲月的艱難與協(xié)作,于沉浸式場景中熔鑄團隊凝聚力。小球傳遞中,以更富感染力、更具時代氣息的形式,讓紅色基因在藝術的沃土中持續(xù)煥發(fā)蓬勃生機,讓紅色精神在互動中自然流淌、深入人心。

此次“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深刻的紅色教育,更是一場生動的國情課堂。團隊以腳步丈量山河,用心靈聆聽歷史,把紅色基因播進童真心田。未來,團隊將繼續(xù)傳承抗戰(zhàn)精神,扎根大地、服務三農,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文/金燦 安徽農業(yè)大學供圖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