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暑期的陽光灑滿紅土高原,云南的非遺美食正以最鮮活的姿態(tài)等待旅人探尋。從大理蒼山腳下的乳扇工坊到諾鄧古村的火腿晾曬架,再到蒙自過橋米線的滾燙湯碗,每一道非遺美食都是打開云南文化的鑰匙。這個夏天,循著香氣出發(fā),走進清涼云南,在“美食每刻”的體驗中,讀懂非遺美食的煙火與傳承。
大理乳扇:蒼山牧歌里的奶味非遺
乳扇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風味食品,以新鮮牛奶和發(fā)酵酸漿制作而成,因形如扇狀,故名乳扇。
清晨的大理,仿若被奶香縈繞,在乳扇工坊里,白族阿媽正將新鮮牛奶倒入銅鍋,加入酸木瓜汁輕輕攪動,乳白色的漿液逐漸凝結(jié)成薄如蟬翼的奶皮?!叭嗳脺?,不然就拉不開嘍。”白族阿媽邊介紹邊將奶皮拉伸成扇狀,陽光下的乳扇泛著琥珀色光澤,這便是“云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賣”的動態(tài)傳承。

(劉旭凱/攝)
2022年12月,乳扇制作技藝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非遺認證后,乳扇從傳統(tǒng)美食升級為文化體驗載體。當?shù)亻_發(fā)“樂眾乳扇”等互動項目,游客可親手參與牛奶凝結(jié)、塑形、晾曬等全流程,沉浸式感受白族智慧。這種體驗?zāi)J脚c《有風的地方》等影視作品傳播形成共振,使乳扇成為大理“網(wǎng)紅打卡”新熱點。此外,2025年洱源縣開工建設(shè)的乳扇集中加工項目,更將打造集生產(chǎn)、研發(fā)、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產(chǎn)業(yè)基地,進一步放大品牌效應(yīng)。
暑期游云南,可體驗烤乳扇、乳扇沙琪瑪、乳扇冰激凌……多種吃法,盡情享受舌尖的美味。
火腿雙絕:時光醞釀的肉香傳奇
諾鄧火腿的香氣藏在滇西的深山中。暑期的諾鄧古村云霧繚繞,千年鹽井旁的晾曬房里,火腿懸掛在火塘上方,接受著松木煙氣的溫柔熏制。作為省級非遺,諾鄧火腿以井鹽腌制、自然發(fā)酵的工藝聞名,村民王大叔切開三年的老火腿,斷面如瑪瑙般紅潤,“我們的火腿要經(jīng)歷‘三腌三晾’,鹽度剛好不齁,還帶著松木清香”。在古村的火腿宴上,火腿燉雞、火腿炒青椒、火腿木瓜酸湯輪番登場,每一口都是時光沉淀的鮮美。

(路文清供圖)
宣威火腿則在暑期迎來豐收季,其制作始于明代,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迭代形成“選料、腌制、發(fā)酵、風干”的古法工藝,講究“冬腌春晾”,依托宣威獨特的低溫干燥、晝夜溫差大的高原氣候與本地烏金豬優(yōu)質(zhì)原料,成就“皮色亮黃、肉香濃郁、咸淡適中”的特質(zhì)。作為國家級非遺,其“三簽三法”的腌制技藝暗藏玄機:用竹簽探測發(fā)酵程度,鐵簽定型肉質(zhì),木簽保持透氣。

(路文清供圖)
當前,宣威火腿正從餐桌走向文旅場景,成為激活地方文旅經(jīng)濟的重要引擎。當?shù)匾劳谢鹜任幕瘶?gòu)建了“美食+體驗”的文旅產(chǎn)品矩陣,如“火腿文化節(jié)”通過腌火腿比賽、火腿宴品鑒、非遺技藝展演等活動,每年吸引數(shù)萬游客參與;工業(yè)旅游線路開放火腿加工廠、非遺工坊,讓游客近距離觀看古法腌制、發(fā)酵全過程,體驗“親手腌制小份火腿”“火腿美食 DIY”等互動項目,將單一美食轉(zhuǎn)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體驗。
過橋米線:一碗湯里的千年溫情
嘗過奶香十足的乳扇、品過火腿的咸香,接著吃上一碗香氣四溢的蒙自過橋米線,瞬間將暑期就餐的儀式感拉滿。
多種配菜分碟裝入托盤之中,薄如蟬翼的雞胸肉、粉嫩的豬肝片、翠綠的豌豆尖……依次排列。當滾燙的土雞湯上桌,有序?qū)⑴洳朔湃霚?,再倒入米線,一碗正宗的過橋米線就制作完成。

(馬秋菊/攝)
作為云南飲食文化的璀璨明珠,過橋米線制作技藝已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碗承載著千年滇味智慧的美食,在非遺認證的加持下,已從餐桌美味升級為文旅融合的核心載體,為云南文旅產(chǎn)業(yè)注入持續(xù)活力。
當前,蒙自正把過橋米線與文旅資源串聯(lián)起來,構(gòu)建集吃、住、游、玩于一體的文游消費路線圖。品一碗過橋米線,已成為不少游客選擇到蒙自旅游的目的之一。此外,為進一步促成更多旅行者因為一碗米線來到一座城,蒙自注冊了過橋米線區(qū)域公共品牌,制定品牌店的建設(shè)、服務(wù)和管理規(guī)范,凝聚各方力量,實現(xiàn)跨行業(yè)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讓過橋米線成為消費者的日常。
這個夏天,云南的非遺美食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親手觸摸、親口品嘗、親身參與的動態(tài)傳承。當乳香在指尖纏繞,當火腿在齒間留香,當米線在湯中舒展,每一刻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味都是對生活的熱愛。來云南赴一場非遺美食之約,實現(xiàn)文化傳承從味覺到情感的深度滲透,讓“美食每刻”都成為暑期最鮮活的記憶。(劉永梅)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