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xiāng)馬庫村是一個緊貼國境線的小村落,97.3公里蜿蜒的邊界線在此伸展。從義務向導到正式界務員,再到新時代守邊人,村民迪志新一家三代人用跨越半個世紀的接力守護,將40、41、42號界樁鐫刻進家族的生命年輪,成為“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誓言的生動寫照。
(迪志新(左一)和兒子馬小林(右一)一同巡邊巡界)
迪志新的父親是馬庫村最早的“界樁向導”。1985年修建42號界樁時,他便主動為施工隊引路、背負物資,在根本沒有路的密林中為施工隊踏出第一條巡邊道。從此,義務巡護界樁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直至生命終點。
“界樁周邊長滿苔蘚就用手摳,字跡模糊就用紅漆一筆筆描,遇到塌方路段就揮刀開路。”曾任馬庫村黨支部書記的江仕明回憶說,迪志新父親這樣的老一輩守邊人都是義務工作,漫漫邊境線上,陪伴他們巡邊的唯有自制砍刀、鹽巴和裝滿草藥的布袋。
“30年來自發(fā)承擔起巡邊巡界職責,憑的就是守護家園的決心!”憶及父親,迪志新言語間滿是自豪。他說,父親對巡界路上的每一條溪澗、每一棵樹木都了然于心……
(艱難巡邊路)
沿著父輩的足跡,2014年,迪志新正式成為界務員。他守護的42號界樁是巡護路途中比較艱險的一處,山高坡陡,叢林蔽日,往返一趟常需三四天。而巡邊之路,步步驚心:雨中蜷縮在自制的塑料膜帳篷里取暖是常事,毒蛇出沒、狗熊窺伺、螞蟥肆虐更是家常便飯。迪志新指著巡邊背包淡然道:“一抓一把螞蟥!鞋子、褲子、大腿上都是。”然而,生死考驗從未動搖他的意志,每次成功到達42號界樁,在五星紅旗前唱響國歌時,愛國守邊的初心最滾燙:“界樁比生命更貴重!”
馬庫村與緬甸木克嘎村同宗同源,兩邊都有不少親戚,往來密切。面對緬方親戚一些不合規(guī)請求,迪志新心如磐石:“在維護國家安全面前,人情、親情都可得往后放?!?/p>
2023年,25歲的馬小林鄭重接過父親的巡邊裝備,成為第三代界務員。這個曾向往山外世界的青年,最終選擇將根扎在邊界線上:“爺爺總說,沒有守邊人,何來國家安寧?”
(馬小林清理界碑)
馬小林清晰記得17歲那年隨父巡邊的震撼一幕:碎石陡坡,萬丈懸崖,每一步都生死攸關,但父親巡邊的步伐卻并未因此停歇?!暗诌_界樁那一刻,感覺所有艱險都化為值得。那時我就發(fā)誓,要像爺爺和父親一樣用自己的力量守護好家園的安全?!比缃褚讶⑵奚拥鸟R小林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笆刈o好家園,看護好邊境!”這是他要將根深扎于這片土地的最莊重承諾。(怒江州委政法委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