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法官,我的血汗錢終于拿回來了!”雙手已微微顫抖的老張接過嶄新的鈔票,布滿歲月溝壑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激動地對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人民法院東山法庭干警說。
11月27日清晨,家住葫蘆塘村的老張起了個大早,騎上電動三輪就往鎮(zhèn)上趕。他深知,這不是一個尋常的趕集日,因為心里“堵”著的那點事終于有了著落,同時盤算著事成給小女兒買件漂亮的棉服。

氣溫驟降,鎮(zhèn)上的街道顯得格外冷清,老張徑直走進鎮(zhèn)政府綜治中心,大廳里早已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數百名村民排成數列,手里攥著身份證,等待發(fā)放案款?,F場,開遠法院東山法庭與司法局工作人員分工配合,叫號、核對、發(fā)款……整個流程井然有序。不到兩小時,16.77萬元現金向110名農戶一次性兌付完畢,老張也順利領到了7600元。
這熱鬧景象背后的故事,還得從兩年前說起。王某、普某與開遠市中和營鎮(zhèn)老張在內的110名農戶簽訂《玉米種培育合同》,約定村民根據王某、普某的要求培育玉米種,種子培育完成后由二人按照約定的價格進行回購。幾個月后,村民按照約定將培育完成的玉米種子如期交付,但王某和普某未按約定支付款項。
“我墊付了很多種子錢,又付出了勞力,現在竹籃打水一場空!”在多次找王某、普某討要款項無果后,老張和其他村民一樣陷入窘境,遂到開遠法院東山法庭尋求法律幫助。
“金額不算很大,但都是農民的血汗錢?!遍_遠法院東山法庭負責人白滔分析認為,該糾紛涉及農戶人數眾多,王某、普某二人拖欠種子錢的行為已對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為有效解決糾紛、最大限度降低群眾維權成本,法官積極聯系鎮(zhèn)政府、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利用在駐地搭建的訴調對接平臺,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非訴方式解決糾紛。
“我們不是故意拖欠,而是資金周轉困難。”調解中,王某、普某表示自己拖欠款項行為確有不妥,但無力支付。對此,法官與調解員一方面向王某、普某釋明拒不履行合同義務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耐心向農戶解釋對方當事人目前的困境,希望雙方能換位思考,互讓互諒。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王某、普某最終與110名農戶達成調解協議,并由法院進行了司法確認。于是,便有了開頭農戶們領取合同款的熱鬧場景。(趙瑞凡、白滔、紅河州中級人民法院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