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堅守在喀什疏附縣烏帕爾鎮(zhèn)阿克吾斯塘村的王強,和他的駐村工作隊員們愈加忙碌,既要配合疫情防控,又要幫農牧民喂牛喂羊。“今天要把地里的棉花全部采摘了,把疫情給村民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蓖鯊娺吀蛇吔o大家鼓勁。
2019年6月,王強任阿克吾斯塘村扶貧工作隊長、村黨總支書記之后,總結出“細抓圈里養(yǎng)的,快抓天上飛的,提質樹上結的,優(yōu)化地里種的,拉長產業(yè)鏈條,促進剩余勞動力就業(yè)”扶貧工程,并把這些扶貧工程一一落到實處。
截至11月底,全村人均收入近萬元,貧困發(fā)生率歸零,實現了整村脫貧的目標。王強和他的同事們,用來自火焰山的“暖風”,吹開了昆侖山下的脫貧花。
針對致貧原因和具體情況,王強先從養(yǎng)殖業(yè)工程抓起。在王強的工作筆記里,有這樣一組數字:2019年推廣牛、羊科學養(yǎng)殖,帶動全村養(yǎng)殖業(yè)實現人均收入1350元以上;2020年帶動村民養(yǎng)鴿1.6萬羽,每人增收600余元……
養(yǎng)殖業(yè)的興起讓村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fā)了“養(yǎng)牛財”的村民圖爾蓀江·祖農說:“以前嘛,我在烏魯木齊打工,是王隊長動員我回村養(yǎng)?!,F在,牛越養(yǎng)越好,家里的家具和電器都置辦齊全了,跟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p>
接過圖爾蓀江·祖農的話,村民阿卜來提·如孜說:“除了養(yǎng)殖業(yè),王強和工作隊還幫我們搞種植業(yè),讓我們脫了貧還致了富?!?/p>
2019年3月初,王強和隊員們通過走訪,詳細了解了村民“想種什么”“能種什么”“怎么種”,心里對村里的種植業(yè)有了底。
在王強的工作筆記里這樣記載:2019年全村1200余畝核桃,畝產干核桃150公斤、人均實現收入1600元以上;同年,改進傳統(tǒng)種植業(yè),引導村民從只種小麥、玉米向多種經濟作物混種模式轉變,實現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不停歇”的王強今年又從烏魯木齊買回來黃瓤西瓜種子,安排6戶農戶種植了20畝特色黃瓤西瓜。
賣第一批黃瓤西瓜時,不到3個小時,200多公斤黃瓤瓜就全部賣完,瓜農收入1000多元。一位大爺說:“我60多歲了,第一次看到西瓜也有黃瓤的,我以為瓜沒熟呢,沒想到這么甜,亞克西,我也買個讓孫子嘗嘗。”
“看到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培育出質優(yōu)味美的瓜果,卻因商品率低、信息閉塞、商業(yè)模式缺乏等因素,不是賤賣就是喂牛羊或爛在地里,我心里總不是滋味……”王強查了很久資料,決定采用“產業(yè)+就業(yè)”“生產+電商”相結合的扶貧模式,解決就業(yè)問題,暢通產品銷路。
說干就干,針對以往村民不把杏子當作商品,任由杏子爛在地里的情況。今年,王強和工作隊引導村民把掉在地上的“錢”撿起來,制作了100個晾曬架,聘請5名低收入村民管理杏干晾曬,共曬出成品杏干4.6噸,并通過朋友圈幫助村民銷向全國各地,實現銷售收入近7萬元,增收最多的一戶達到3200元。在此基礎上,王強還帶領工作隊,利用廣州援疆資金,加快建設核桃仁加工廠,提升核桃經濟附加值……一陣陣來自扶貧干部的熱情“暖風”,讓深度貧困村脫貧事業(yè)不斷“開花結果”,漸漸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小康之路。 (師嘯 孟曉勇)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