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學院暑期推普實踐圓滿收官 青春力量架起語言與文化之橋
炎炎夏日里,云南村寨間回蕩著朗朗讀書聲、歡快歌舞聲與陣陣歡笑聲。近日,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昆明學院)組織的多支“推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團隊,圓滿完成暑期社會實踐任務,從怒江、普洱、紅河三地順利歸來。這個夏天,隊員們將課堂搬進咖啡基地、大榕樹下與哈尼梯田間,讓普通話推廣與鄉(xiāng)村振興在實踐中深度融合,以青春腳步丈量邊疆大地,用實際行動傳遞語言力量。
在普洱,推普與非遺碰撞出別樣火花。昆明學院“云普之聲,娜允薪火”服務隊走進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鎮(zhèn),創(chuàng)新探索“推普+文化場景+數字賦能”新模式。作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傣族古鎮(zhèn),娜允鎮(zhèn)非遺資源豐富,卻面臨“傳承斷代”的現實挑戰(zhàn)。為此,隊員們深入村寨尋訪非遺傳承人,在大榕樹下開設金水漏印體驗課堂,組織馬鹿舞展演與故事宣講賽,讓非遺在語言交流中煥發(fā)新生;同時,團隊拍攝非遺主題紀錄片,并開通短視頻賬號上線相關內容,助力娜允非遺借助數字平臺走出云南、走向全國。
在怒江,推普成為產業(yè)鏈條的“點亮者”?!罢Z你同行,咖嘗果香”服務隊將實踐課堂直接設在瀘水市的咖啡基地與加工廠。隊員們在調研中發(fā)現,當地咖啡品質優(yōu)良,卻因知名度不足“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針對這一問題,他們聯合當地企業(yè)開展10小時直播帶貨,成功將“怒小咖”推向全國市場;此外,還為村民帶來咖啡專業(yè)知識、線上銷售技巧及 AI應用培訓,推動數字化理念與“一村一品”建設深度結合,讓普通話推廣成為產業(yè)發(fā)展的有力助推器。
在紅河,推普為文化交融搭建橋梁。“云嶺匠‘薪’推普小隊”抵達元陽縣哈尼梯田周邊村寨,通過歌舞表演、互動游戲等沉浸式形式,幫助村民提升普通話應用能力;同時結合時代發(fā)展脈絡,生動講述聶耳精神,讓紅色文化在村寨落地生根。隊員們還專程拜訪非遺傳承人,將哈尼族古歌、傣族制陶技藝融入推普課堂,既有效推廣了國家通用語,又進一步加深了村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從普洱娜允的非遺課堂,到怒江峽谷的咖啡直播,再到紅河元陽的梯田村寨,昆明學院學子以青春之名,將普通話推廣與鄉(xiāng)村振興的多元需求緊密銜接。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昆明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xù)依托基地優(yōu)勢,組織昆院學子深耕邊疆鄉(xiāng)村,用語言架起發(fā)展之橋、文化之橋、同心之橋,為鄉(xiāng)村振興與民族團結持續(xù)貢獻青春力量。(張津、盧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