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避難”語出范曄《后漢書?虞詡傳》:“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jié),何以別利器乎?”意思是立志不求易成,行事不避艱難,這是做臣子的本分,如沒有遇到盤根錯節(jié)難砍伐的樹,又怎能分辨出利刃呢?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的必備品質(zhì)和精神追求。臧文仲“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孔子“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挺身而出的身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深刻內(nèi)涵,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明的五千年輝煌,閃耀著亙古不息的光芒。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拔┢淦D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惟其磨礪,始得玉成?!蔽覀凕h自成立之日起,就如同挺立在天地之間的一座大山,挺身而出、知重負重、迎難而上,成為民族的脊梁、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靠山,生動詮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責任擔當。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qū)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無不閃爍著敢于擔當?shù)撵n麗音符,匯聚起了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檢驗黨員干部的“試金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面對棘手問題、“千斤重擔”“燙手山芋”,敢不敢接、愿不愿接,是檢驗黨員干部胸懷、勇氣和境界的“鐵標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員干部須發(fā)揚“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擔當精神,時刻葆有“我將無我”的情懷,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膽氣,以“攀山越水尋常事,英雄不識艱難字”的豪氣,以“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意志力,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用擔當詮釋忠誠,用忠誠踐行使命。
要做到“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還得靠“真功夫”。正所謂“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只有做難事、經(jīng)大事、過急事、歷險事,才能有所得、有所獲、增其智、長筋骨。黨員干部要發(fā)揚斗爭精神,不計個人名利得失,敢做補天之女媧、射日之后羿、填海之精衛(wèi),練就“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的硬本領;敢進“矛盾窩”,敢闖“險灘暗流”,敢到風不調(diào)雨不順的環(huán)境中去打開局面,錘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真本領,才能涵養(yǎng)“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勇氣、底氣和膽氣。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奮進新征程,黨員干部要發(fā)揚“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精氣神,無論什么時候,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就要大膽地干、堅決地干;該擔的責,就要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冒著風險也要擔。唯有如此,方能交出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李瑞萍、玉溪市峨山縣紀委監(jiān)委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