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善于從“民聲”中察民意、匯民智、解民憂,讓“民聲”變“民生”、“民意”變“滿意”,是所有干部的必修課。
問需于民,推動“群眾呼聲”變“重點選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泵恳痪洹懊衤暋倍紓鬟f著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憂愁,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穩(wěn)“民聲”這一改善民生的“風向舵”,主動深入基層一線傾聽“原聲”“呼聲”,既聽群眾普遍關(guān)心的“熱點”問題,又聽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既聽群眾期待解決的急難愁盼問題,又聽群眾希望實現(xiàn)的美好愿景,真正把群眾的“真需求”“真期盼”轉(zhuǎn)化為“履職清單”,推動“民呼”與“政為”精準對接,讓工作重點與群眾呼聲“同音共律”。
問計于民,推動“民智民策”變“成效清單”。千難萬難,問計群眾就不難。人民群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直接受益者,對民生實事落實情況感知最敏銳深刻,意見建議也最務(wù)實管用。要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充分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從群眾中找準針對性更強、效果更明顯的“實招”“妙招”,用群眾的“錦囊妙計”辦好群眾的“關(guān)鍵小事”,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鉆勁把民生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真正把民生實事做得貼合民心民意。
問效于民,推動“民生清單”變“幸福賬單”。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是評價政策舉措的最高標準。要建立健全民意回應(yīng)機制,利用網(wǎng)絡(luò)問政、聽證會、座談會、參與公共事務(wù)的討論和決策等,增強與民眾的互動和溝通,在“眾口難調(diào)”中決出“眾望所歸”,提高“民生清單”落地落實的民主性和科學性。要主動請群眾當“裁判”,評判是否及時有效把“操心事”“煩心事”辦成了“放心事”“暖心事”,以一件件實事守護群眾的“小確幸”,不斷將“問題清單”變?yōu)椤皾M意賬單”,讓民生“獲得感”具象化。(姜定平、尋甸縣委組織部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