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龍舒大地,清風徐徐,菜花飄香。
在舒城縣山七鎮(zhèn)龐畈村綠油油的蔬菜基地,筆者見到“85后”小伙兒李月兒時,他正蹲在蔬菜大棚里,仔細查看著的蔬菜根、莖、葉,偶爾站起來接聽電話。
大棚外,一輛輛大卡車依次開來,李月兒貓腰鉆出大棚,指揮著工人把整理好的蔬菜搬上卡車。
“最近的訂單有點多,我的菜都有點供應不上了。另外,鎮(zhèn)上安排我到鄰村開展產業(yè)扶貧……”可能覺得讓我們等到現(xiàn)在,小李有點不好意思地對筆者說。
“小李很能干,干出了一番事業(yè)!”田間地頭上,鄉(xiāng)親們對他贊不絕口。
但想當初,小李剛回來村里時,大家卻并不看好他?!吧狭诉@么好的大學,那么好的工作都不要了,還是回到了村里,能有什么大名堂?”
村民說的不假。李月兒世代都是農民,他是家族里唯一的大學生,家里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大學畢業(yè)后,他在南京一家跨國公司上班,年收入十幾萬元,曾是父母的驕傲和鄉(xiāng)親們稱贊的對象。
為什么要辭職?李月兒說,主要是有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我。他說,2010年那個冬季,他回家了,閑暇時,他幫母親賣菜。那天早晨,他與母親推著幾板車菜來到了菜市場。天氣格外的凜冽,李月兒與母親堅守著。菜販一個一個過來詢問,但他們只是瞟了幾眼也就過去了,或者把價格壓得很低。從早上一直到十點多鐘,只賣出了三十公斤菜不到。
西北風刮起來了,溫度又驟然下降,李月兒和母親凍得瑟瑟發(fā)抖。這時一個小販過來了,他把菜翻開看看,嫌這嫌那,不斷的挑刺,最后又要極低的價格收購。母親實在忍無可忍,說,你給個良心價吧,這價格實在不行。沒想到小販竟說,我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母親當時又生氣又著急,嘴唇都紫了。
事后,李月兒了解到,類似的情形在村里很普遍?!稗r民辛苦種點菜本就不容易,又遇菜難賣。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首先要發(fā)展產業(yè),只有規(guī)模上去了,打開市場銷路,農民才有話語權,農民才能有錢賺?!崩钤聝焊嬖V筆者。
就在這一年,25歲的李月兒毅然辭職,回到村里流轉了土地,當起了菜農,自己多年積累的30多萬元,還有借來的20多萬元,全投了進去。
“當時的壓力非常大,不僅父母反對,親戚朋友也不贊成,認為這是瞎折騰。”李月兒回憶道。
由于不懂技術,加之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種菜的第一年,李月兒果然如大家所料:敗走麥城,不僅成本收不回,還欠下了外債。
“只要有決心、方法對,我就一定能成功。”李月兒說。他一面冷靜分析失敗的教訓,一面多方學習請教,外出考察。憑著一股不服輸?shù)捻g勁和不懈努力,第二年,他的蔬菜基地終于扭虧為盈,全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
李月兒成功了,但他沒有忘記父老鄉(xiāng)親,更沒有忘記自己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初心。他成立了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統(tǒng)一了種植和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義務免費教授大家的種植技藝,并鼓勵大家加入他的合作社,帶領鄉(xiāng)親們“抱團”合力闖市場。
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全鎮(zhèn)有意愿、有勞動能力的家庭都興起了蔬菜種植的熱潮,年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
現(xiàn)在的李月兒,沒有了城市生活的嬌氣,每天早早起來,到蔬菜大棚走走看看,看著綠油油、長勢正旺的青菜,他總發(fā)出會心的微笑。他說,我要種植、養(yǎng)殖、農家樂一起經營。
“不離土不離鄉(xiāng),照樣奔小康?!崩钤聝盒判臐M懷地說: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愿更多的年青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鄉(xiāng)村振興大有可為。(陳勝 薛禮?。?/p>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