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七次“遇上” 永嘉小村這樣講中國故事
“之前我對中國了解很少,這次回去,溫州元素將長期出現(xiàn)在我的作品中?!?1月4日,在溫州市永嘉縣鶴盛鎮(zhèn)上日川村,雅典美術學院教授喬治·卡扎基斯(George Kazazis)收拾起厚厚的寫生初稿,準備返程。臨行前,村里阿婆將剛采摘下的紅柿遞到他手中。
當天,“當雅典遇上溫州——中希藝術家溫州寫生與展覽”落幕,這是“遇上溫州”系列活動的第七場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以繪畫為紐帶,中外藝術家共同描摹溫州山水,甌越潮聲邂逅愛琴海浪濤,激起文化交流的水花。
遇上溫州
獨特的藝術交流體驗
江心嶼的東西雙塔,雁蕩山的奇峰怪石、楠溪江的詩意田園……一一落在藝術家的畫筆下。連續(xù)十天,埃拉托·哈吉薩瓦(Erato Hadjisavva)、喬治·卡扎基斯、安東尼·邁克爾迪斯(Anthony Michaelides)等10位希臘藝術家,以及程大利、鄧維東、丁寧、魯曉波、邵曉峰、任賽等14位中國藝術家、藝術理論家組團“遇上”溫州。藝術展覽、實地寫生、學術交流和講座……藝術家和這片土地、彼此之間,進行著深度對話。
在楠溪江獅子巖,兩國藝術家合作山水畫,東方山水美學與西方藝術理念碰撞融合?!坝弥袊L畫表現(xiàn),有淡淡的水墨韻味,和水彩畫筆比較,變化很微妙?!卑矕|尼·邁克爾迪斯第一次嘗試用毛筆,思考著如何將見到的壯闊天地,轉化為中式筆下的意境流轉。

藝術家們探討水墨技法。楠溪書院供圖
行程中,希臘藝術家們鮮少用習慣的油畫表達。更多的時間,他們和中國藝術家們探討水墨技法。他們在溫州滄河巷團購中國繪畫材料,大量采購紙絹、毛筆、墨錠、硯臺等。
在永嘉巖頭鎮(zhèn)阿勇字畫裝裱店內,藝術家們咨詢裝裱工藝,一行人將小店擠得水泄不通,老板娘熱情回應介紹,互加微信。
“這次希臘藝術家與中國藝術家合作,是非常獨特的藝術交流體驗?!奔材崴箍啤ぢ蹇铺亓_尼斯(Giannis Kolokotronis)認為,盡管他們也親近自然,卻遠不及這幾天在中國見到的這般深刻。中國人對自然的領悟,不僅體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更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楠溪書院,中希藝術家們圍繞“中國古代美術畫與古希臘美術”主題,研討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西方古典油畫的差異性等。
回顧十天的“遇上溫州”活動,雅典美術學院院長埃拉托·哈吉薩瓦直言:“這次是真正走進中國鄉(xiāng)村生活,重新了解中國。這是一個完美的行程,很興奮?!毖诺涿佬g學院建于1837年,是希臘第一所藝術學校。埃拉托·哈吉薩瓦盤算著,要尋找機會,帶學生們再次前來。
眼下,溫州美術館正在展出中希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105件作品,展覽將持續(xù)到11月23日。
中外交流
找到平等對話的默契
“遇上溫州”系列活動是溫州市精心培育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品牌項目,自2018年始,陸續(xù)推出“當巴黎遇上溫州”“當倫敦遇上溫州”“當米蘭遇上溫州”等七場大型活動,已經形成國際文化交流IP。

藝術家們探討。楠溪書院供圖
如何“初遇”,不得不提到溫州畫家周建朋。2016年,北京大學博士后周建朋在法國做課題研究,“那時我很迷茫。”周建朋回憶道。在國際當代藝術潮流中,中國藝術和世界藝術如何發(fā)展,年輕的他該如何探索?
機緣巧合下,周建朋結識了法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雷米·艾融(Remy Aron),又對接上法國浙江商會,萌生了邀約巴黎畫家來溫州的想法。三方商議:“不是單純做展覽,而是深度互動,請進來、走出去。”
2018年2月,在法國凡爾賽市,“當巴黎遇上溫州-中法藝術家溫州寫生與展覽”交流暨啟動儀式舉行,凡爾賽市長弗朗索瓦·德·馬齊埃(Fran?ais De Mazieres)發(fā)出4000多封邀請函,反響熱烈。
2018年5月,二十多位中法藝術家來到溫州。在溫的15天時間,藝術家們展開多元化的藝術交流,他們一起在田間地頭繪畫,夜幕下圍圈而坐,與當?shù)卮迕癯赞r家樂、唱歌。
“走出去”時,法方提議,由中方承擔支出經費、負責安排活動。周建朋堅持,藝術交流需要雙方平等,各自承擔相應工作,活動進展曾經一度僵持。
2019年4月,十多位中國藝術家?guī)е爱敯屠栌錾蠝刂荨碑媰院图o錄片,在凡爾賽市政府展廳開展為期18天的藝術展覽。特別難得的是,法國的藝術家也主動將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創(chuàng)作成繪畫作品,一起布展。更多的華僑和當?shù)厥忻?,前來欣賞中國畫面,傾聽中國故事。
2019年9月,“當倫敦遇上溫州”在多方溝通后也得以成行。隨后的中國藝術家回訪因為疫情的原因,變成中英藝術家的“云上對話”。
直到2023年,周建朋再次發(fā)起與意大利米蘭的藝術交流,“當米蘭遇上溫州”項目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絲路”計劃項目?!坝錾蠝刂荨毕盗谢顒釉谡钆_,華僑助力中,越辦越成熟,中外藝術交流達成平等對話的默契。

藝術家們專心創(chuàng)作。楠溪書院供圖
“當米蘭遇上溫州”回訪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看到意大利藝術家將中國藝術家送的書法作品,掛滿家中墻壁。作為長期致力于美術史研究的專家,丁寧認為,這樣高頻深度對話,能讓溫州元素,乃至中國元素,長期活躍在歐洲藝術圈,影響深遠。
“國際”藝術村
藝術鄉(xiāng)建繪共富圖景
中外藝術們交流的常駐點,是周建朋的家鄉(xiāng)——上日川村。藝術起筆,寂寂無名的偏遠山村,搖身一變,成了“國際化”鄉(xiāng)村振興的典范。
上日川溪流經村而過,舊時溪岸長有箬葉,也稱“箬溪”村。2016年,周建朋剛回村,把自家三層老宅改造成藝術家寫生樓“箬溪精舍”。當時,村里環(huán)境臟亂差,“腳都踏不進”。
來自巴黎的藝術家住在箬溪,出門隨手撿起地上煙頭。去山上寫生,會把山腳白色塑料袋帶回來,扔到垃圾桶。“他們千里迢迢來做客,還給我們撿垃圾,真不好意思?!鄙先沾ù逶逦瘯魅沃芩驼f。自那以后,村民的生活習慣開始潛移默化改變。
藝術激活了鄉(xiāng)村。經過藝術家們的“巧筆”,小村的房屋有了墻繪,廢棄小學被改造成美術展覽館,閑置農房被改造成鄉(xiāng)村美術館。周建朋也邀請村民一起看畫,參與藝術交流活動。
在楠溪江的山水美景和耕讀文化的傳統(tǒng)村落里,中外藝術家寫生、生活、旅行,和村民交流、成為朋友——這些生動的場景,都化作藝術家筆下的靈感。
小村還向全球發(fā)起“國際藝術家駐留”計劃,邀請世界藝術家前來寫生創(chuàng)作。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地藝術家陸續(xù)前來駐留、在村內種菜。上日川300畝農田有超百個藝術家菜園,村民負責日常耕種打理。小小菜園,是世界藝術家和中國小村日常聯(lián)絡的紐帶之一。
以“箬溪”為界,半村煙火,半村丹青,藝術和生活相融相生。村內溪南是藝術區(qū),溪北是村民生活區(qū),村民生產的番薯棗、麥餅、粽子等農產品通過藝術嫁接,變身農創(chuàng)產品對外銷售。
近年來,半村煙火合作社、箬溪嘉珍共富工坊相繼落地,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yè)。20多戶村民把自家宅院改造成民宿,箬溪國際藝術村與全國28所美術學院簽訂合作協(xié)議,小村每年可以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3萬-5萬名師生。周建朋還牽頭華嚴硯古硯研究創(chuàng)作,接下來,小村打算建設書畫博物館藝術園區(qū),部分股份由村民認領。
眼下,周建朋正計劃策劃“當紐約遇上溫州”,繼續(xù)西方藝術史的對話之路。(溫州日報 金朝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