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漫游錄之二:黃埔古村解碼海上絲路記憶 嶺南古港煥活鄉(xiāng)村振興新韻
導讀:從被譽為“國寶村落”的番禺大嶺村,到展現(xiàn)“煙雨嶺南”風情的南沙東涌水鄉(xiāng),嶺南古韻與創(chuàng)新實踐在此交融。在廣州,一座座承載著千年記憶的古村落正煥發(fā)時代新顏。本期“古村漫游錄”將聚焦海珠區(qū)黃埔古村??催@座承載著廣州海上絲路輝煌記憶的古村落,如何以獨特的歷史底蘊與時代實踐,書寫傳統(tǒng)村落保護與鄉(xiāng)村振興的廣州答卷。
在廣州,地名與行政區(qū)劃的特殊對應關系常成為城市記憶的有趣注腳——海珠廣場不在海珠區(qū)、白云機場不在白云區(qū),而承載著海上絲路重要印記的黃埔古港,同樣不在黃埔區(qū),而是坐落在海珠區(qū)琶洲島的黃埔村內。

“鳳浦”門樓(廣州海珠發(fā)布資料圖)
穿過刻有“鳳浦”二字的古門樓,青石板路延伸向深處,仿佛能穿越時光,瞥見18世紀珠江水面帆影密布、商賈往來的繁盛圖景。
黃埔古村的歷史,是一部與水共生、向海而興的發(fā)展史。唐代時,這里還是珠江畔的一片灘涂,因傳說有鳳凰棲息覓食,得名“鳳浦”,寓意吉祥安康。后因外國商人發(fā)音差異,“鳳浦”逐漸被稱為“黃埔”。
北宋時,黃埔村正式開村;至南宋,已成為“海舶所集之地”。明代以降,隨著扶胥港(今黃埔區(qū)廟頭村)因泥沙淤積漸失通航能力,廣州外港逐步向琵琶洲一帶(今海珠區(qū)黃埔村)轉移,“黃埔港”自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黃埔古港地圖(廣州日報資料圖)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廣州成為全國唯一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明確規(guī)定,外國商船進入廣州貿易必須先在黃埔港登記??俊!把髽请m棲于省岸,市舶皆聚于黃埔”的記載,正是當時黃埔港地位的生動寫照。這座古村,儼然成為18世紀中國對外貿易的“門戶”,堪稱彼時的“廣交會雛形”。
據《黃埔港史》記載,1758年至1837年間,停泊于黃埔港的外國商船多達5107艘,瑞典“哥德堡號”、美國“中國皇后號”、俄羅斯“希望號”“涅瓦號”等都曾在此留下航跡。1769年,英國人威廉???说皆L后在記錄中感嘆:“珠江上船舶運行忙碌的情景就像倫敦橋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還有大帆船?!?/p>
然而時光流轉,清代同治年間,因珠江河道泥沙淤積,廣州外港遷至黃埔村對面的長洲島,但“黃埔”這一名稱卻跨越歲月沿用至今。

“古港遺風”牌坊(廣州海珠發(fā)布資料圖)
如今的黃埔村已從商船云集的港口化身“嶺南文化的活化石”“文藝青年的打卡地”。近年來,當地對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姑婆屋等古建筑進行精心修繕,最大限度保留嶺南建筑的飛檐翹角、青磚黛瓦;同時引入“古村數娛創(chuàng)興港”“萬勝匯?創(chuàng)客 PARK”等產業(yè)項目,推動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產業(yè)良性互動。憑借獨特的風貌與發(fā)展成效,黃埔村先后獲“廣東宜居環(huán)境獎”“廣東省十大最美村落”等稱號,成為廣州古村保護的亮眼名片。
走進古村,歷史韻味與當代氣息相交融:北帝廟的裊裊香火,延續(xù)著村民對風調雨順的祈福傳統(tǒng);祠堂群落的雕梁畫棟,訴說著古村的文脈傳承;青石板路上,斑駁磚墻與現(xiàn)代文創(chuàng)小店相映成趣。元宵花燈、清明祭祀、端午龍舟、七夕乞巧、中秋拜月等傳統(tǒng)節(jié)慶全年不斷,嶺南民俗在此不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更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成為可感、可觸的文化實踐。

黃埔村建筑風貌(廣州海珠發(fā)布資料圖)
美食則是古村文化的另一張“名片”。艇仔粥綿密入味、雞仔餅咸香酥脆、姜撞奶絲滑醇厚,一道道廣式傳統(tǒng)小吃,承載著嶺南飲食文化的精髓,讓游客在品味美味的同時,感受古村的煙火氣息。
更具深意的是,古村不遠處的廣交會展館,與黃埔古港形成“跨時空對話”——古代海上絲路的開放包容,與現(xiàn)代國際貿易的聯(lián)通共贏,在此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傳承與呼應。海風拂過百年古村,既帶來歷史的厚重感,也涌動著時代發(fā)展的活力。

廣交會展館(廣州日報資料圖)
(廣州市城市規(guī)劃展覽中心供稿)







